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耦合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向度-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9/04 16:00:32
来源:新华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耦合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向度

字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蕴含着“仁义礼智信”的伦理内核、“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家国天下”的使命担当。将其有机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绝非简单的“古为今用”或文化元素的机械添加,而是深植于二者内在契合规律的必然选择,对于筑牢青年一代的精神根基,培育兼具中国精神、世界眼光与人类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同源共振:文化传统与德育目标的内在相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之间存在着深刻、多维的内在统一性,这种统一性构成了二者深度融合的理论基石。其一,精神基因同源与价值目标趋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人格范式,强调“内圣外王”的统一,其核心价值理念如“仁爱”“民本”“诚信”“和合”“大同”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实质上高度契合。二者均以“立德”为根基,以培育兼具道德自觉与社会担当的个体为旨归。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的“君子人格”,还是塑造“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目标,都指向个体道德完善、人格健全与个人价值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伟大事业的统一。其二,育人智慧共通与方法论互补。传统教育思想蕴含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知行合一”“潜移默化”“身教重于言教”等原则,与当代思想道德教育强调的主体性、实践性、情感性、生活化要求高度相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通过经典诵读、礼仪熏陶、环境浸润、榜样示范等方式,将抽象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自觉意识与行为习惯。这种强调体验、感悟、践履的教化方式,恰与新时代思想道德教育提倡的“润物无声”、显性教育与隐性熏陶相结合的要求相呼应。其三,时代呼唤迫切与创新发展必然。面对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与意识形态领域复杂斗争,巩固青年思想阵地、增强文化自信与价值定力,亟须从本民族文化沃土汲取养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的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的包容智慧、“崇德向善”的伦理规范、“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变革意识,是应对价值多元挑战、抵御错误思潮侵蚀、激发民族自豪感与凝聚力的强大精神武器。

  涵育新人:文化基因的价值转化与功能彰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固本培元、涵育新人的深远价值。其一,筑牢价值根基,深化思想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系统阐释“爱国”与“忠义”、“敬业”与“勤勉”“诚信”与“信义”、“友善”与“仁爱”、“和谐”与“和合”的内在源流关系,能使抽象的价值观获得具体、生动、亲切的历史文化载体。青年学生在理解“我们从哪里来”的文化脉络中,更能深刻体悟“我们走向何方”的价值追求,从而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与实践认同。其二,涵育道德情操,塑造健全人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修身养性资源。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及“慎独”“诚意”的自省精神,道家崇尚的“道法自然”的和谐平衡观,墨家主张的“兼爱”“非攻”的和平理想等,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道德谱系。引导大学生领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恕之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精神,能够有效滋养其心性,提升道德判断力与选择力,涵养谦和、仁爱、坚韧、正直地健全人格与公共精神。其三,厚植文化自信,激发使命担当。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辉煌灿烂的成就、博大精深的智慧、独特的精神标识,是青年一代树立文化自信最深厚、最直接的源泉。从精妙的诗词书画、深邃的哲学思想、领先的科技发明、独特的制度文明,到壮美的山河画卷、多彩的民族风情,无不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与强大生命力。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未曾中断的历史奇迹及其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能够极大地激发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归属感和共同体意识。

  知行合一:多维协同的融入路径与机制创新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需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探索守正创新的系统性实践路径。其一,深化课程体系融入。深入挖掘和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贯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思想精华与道德精髓;在思政课程中设置“传统伦理与现代文明”“中华经典研读”等模块,结合原典精读解析传统理念与现代价值的内在关联;推动跨学科协同育人,在哲学、社会科学、历史、艺术等课程中,有机融入传统科技伦理、工匠精神、审美教化等要素,构建全学科渗透、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水乳交融的文化育人网络。其二,创新情境育人载体。积极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融入载体,实现从符号认知到具体实践的转化升级;强化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运用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度参与经典解读与价值辨析;建设优质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库、在线开放课程及虚拟体验平台,突破时空限制再现经典意境,实现文化资源共享;打造富含传统文化意蕴的校园物理空间和文化品牌活动,营造浓厚的沉浸式育人氛围,使校园成为“行走的课堂”。其三,强化育人生态保障。提升全体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及人文社科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经典研读能力与育人转化能力;建立系统化培训机制,引导教师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及其现代价值,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跨学科文化解读能力;鼓励开展跨学科教研合作,组建融合型教学团队;健全长效机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工作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许阳飞,四川师范大学)

  【基金项目】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中心2025年一般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编号:SCQSN2025YB12)阶段性成果。

【纠错】 【责任编辑:李世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