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基石,关乎人民福祉、社会稳定繁荣。新时代背景下,探究就业与经济发展各环节有机融合,实现经济与就业良性互动,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增进民众福祉意义重大。
一、就业优先战略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联系
(一)就业优先战略的内涵解析
就业优先战略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核心是将促进就业作为政策首要考量。它要求在经济增长中创造岗位,更注重提升就业质量,涵盖收入、职业发展、权益保障等维度,致力于实现就业机会、环境、结构等方面的理想状态。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就业的影响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模式。在此进程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带来就业新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催生大量新兴职业和岗位,对劳动者技能和素质要求提高,促使其提升自我;另一方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技能更新和职业转换,以适应新生产方式和市场需求。
(三)就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高质量就业是民生保障关键,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劳动者充分就业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稳定就业关系可增强消费信心、拉动内需,推动经济良性循环。合理就业结构能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升经济发展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保障民生福祉,支撑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二、将就业融入经济发展各环节的战略导向
(一)在产业布局中突出就业导向
制定产业政策时,要考虑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和质量。一是培育发展就业吸纳潜力大的产业,如养老服务、健康护理、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细分领域,既能缓解就业压力,又能满足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实现双赢。二是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创造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优质岗位,如智能制造领域的专业岗位。这样的产业布局和政策引导,能扩大就业规模、提升就业质量,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二)强化企业在就业中的主体地位
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拓展就业机会,对稳定和扩大就业贡献大的企业给予政策激励与表彰,树立典范。促进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实施定制化人才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模式,精准匹配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降低招聘与培训成本,为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支持企业开展员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员工技能与素养,强化企业竞争力,为员工职业成长提供良好环境。
三、创造更多优质就业岗位的工作思路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兴就业增长点
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加大科技创新资本投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如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它们前景广阔、就业潜力大,深入研究应用能孕育高端岗位。以数字经济为例,新技术催生电商运营等新兴职业,丰富就业市场。政府应加强政策支持引导,优化产业环境,吸引人才和资本,催生新兴就业增长点,实现经济与就业双赢。
(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拓展就业空间
应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创造高技能岗位,如制造业引入智能制造催生新兴岗位。鼓励企业创新,拓展产业链和业务领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支持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延伸就业链条。
(三)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
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动向,制定技能提升规划,构建从业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针对不同群体实施多元化培训项目,整合培训资源,形成多主体参与格局。创新培训方法,提升针对性和效果,确保培训与市场需求对接。建立培训与就业创业联动机制,提升劳动者职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实现经济与就业良性互动的保障机制
(一)建立完善的就业监测与预警机制
为应对就业市场变化,构建全面、实时更新的就业监测网络,跟踪就业关键指标。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实现潜在就业风险预警。制定就业风险应对预案,拟定政策工具和措施,保障就业市场稳定。
(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服务质量
加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充实人员,提升服务能力。整合资源,打造一站式就业服务平台,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推进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实现就业信息实时发布与共享,提高服务便捷性和效率。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建立台账,实行一对一跟踪服务,提供个性化援助。
(三)构建优良就业环境,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营造公平、公正、和谐的就业环境,强化劳动法律法规普及与实施,规范企业用工,打击侵害劳动者权益行为。优化劳动争议调解与仲裁机制,提高处理效率,解决劳动关系矛盾。明确新就业形态下平台企业与劳动者权利义务关系,完善相关制度,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
以就业优先战略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稳定与人民幸福的重要途径。将就业融入经济发展各环节,从多维度施策,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形成经济与就业良性互动。未来,应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完善政策措施和保障机制,开创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互利共赢新局面。
(作者:豫章师范学院 陈华庚、吴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