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多民族主题油画创作在文化认同与当代转化的双重维度中,构建了从理论认知到实践创新的完整逻辑链。本研究通过解构民族符号的深层语义、剖析多族共生的历史脉络,揭示了桂地文化共同体在视觉艺术中的生成机制;通过深挖文化根脉构建的视觉谱系、传统技艺转化的表现语言、精神内核升华的当代意象、互动传播平台的生态搭建,不仅实现了民族文化从符号表达到价值认同的跃升,更在跨学科方法论层面探索了艺术与人类学的深度融合。
一、文化认同理论建构与地域性艺术表达
(一)文明基因溯源考辨,民族符号学理论框架构建
广西多民族文化的根基深植于其独特的文明基因之中,民族符号学理论框架的构建正是对这一文化基因的系统性解码。从骆越先民的铜鼓纹样到壮锦织绣的几何图腾,从花山岩画的祈福场景到侗族鼓楼的建筑密码,这些跨越时空的符号体系不仅是民族记忆的载体,更构成了文化认同的底层逻辑。在符号学的视域下,铜鼓的太阳纹隐喻着壮族对自然力量的崇拜;瑶族服饰的菱形符号暗含迁徙历史的密码;而苗族的蜡染纹样则通过动植物母题的抽象化表达,传递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这种符号系统的解译并非简单的视觉分析,而是通过考古学、语言学与艺术学的跨学科对话,揭示出民族文化中“象形表意”与“隐喻象征”的双重编码机制。正是这种符号体系的系统性研究,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从传统基因中提取文化密码的理论工具,使得油画创作能够超越表象的民族风情描摹,直抵文化认同的精神内核。
(二)多民族共融历史脉络,桂地文化共同体意识生成
广西文化共同体的形成,是汉、壮、瑶、苗、侗等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交织互动的结果。秦汉时期中原文化的南迁与骆越本土文明的碰撞,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多元文化交融,明清时期土司制度下各族群的政治协商,共同编织出多族共生的文化图谱。例如,灵渠这条穿越两千年的水道,不仅是物质流动的通道,更是壮、汉、瑶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毛细血管”。在桂北龙脊梯田的农耕协作中,壮瑶两族通过共享水利系统形成生态共同体;在桂西南的“三月三”歌圩中,各族青年以山歌对答打破语言隔阂。这种历史积淀的文化共同体意识,在当代艺术中体现为对“和而不同”价值观的视觉诠释。油画创作通过对干栏建筑的空间重构、多民族节庆仪式的叙事并置,将历史上隐性的文化默契转化为画布上的显性对话,既保留了各族文化的个性特征,又凸显了“桂地文化”的整体性认同。这种共同体意识的艺术化表达,成为抵御文化同质化浪潮的精神堡垒。
二、文化认同与当代转化视角下广西多民族主题油画创作的优化路径
(一)深挖文化根脉,构建视觉谱系
广西多民族主题油画创作需以系统性文化溯源为根基,构建具有民族特质的视觉符号体系。例如,可将瑶族度戒仪式中的面具造型、京族哈节的渔船符号等进行视觉解构,提炼出具有哲学意义的线条、色块与构图范式。在创作实践中,需运用谱系学方法对符号进行分层重组:底层保留原始图腾的神圣性,中层融入现代构成法则,表层嫁接当代材料技法。例如,以铜鼓太阳纹为中心构建放射性构图,结合丙烯泼洒形成的时光肌理,既凸显骆越先民的天体崇拜,又形成时空交错的视觉张力。同时,可建立“符号转化实验室”,邀请人类学者、非遗传承人共同参与符号筛选与再编码,确保文化基因的准确转译。
(二)融汇传统技艺,创新表现语言
突破油画媒介的西方范式,需深度嫁接少数民族工艺美学体系。可探索壮锦“通经断纬”织造原理与油画笔触的融合实验,通过分层罩染模拟经纬交织的质感;借鉴苗族蜡染的冰裂纹理,在油画基底制作阶段采用油水分离技法,形成具有民族识别度的画面基底。材料创新方面,可采集红水河沿岸的矿物颜料、龙脊梯田的天然植染,研制地域性油画媒介,使画面承载土地记忆。在技法层面,可创造性转化侗族建筑“木构不用一钉”的智慧,发展出模块化拼贴技法:将不同民族的典型图像制作成可拆卸画板单元,通过现场观展时的自由重组,实现作品意义的动态生长。数字技术介入方面,开发AR扫描系统,使静态油画叠加动态的师公舞投影、天琴声纹可视化图层,构建多维文化叙事场域。
(三)提炼文化精神,塑造当代意象
民族题材创作应超越民俗风情表象,聚焦族群集体记忆的精神升华。创作者需提炼如壮族“敢壮山祭祖”呈现的生命循环观、毛南族“肥套”仪式隐喻的人神契约精神等哲学内核,通过象征性视觉语法重构。具体可运用“时空折叠”手法:在画面中将花山岩画的祭祀场景与都市玻璃幕墙倒影并置,用青铜器绿锈与霓虹光斑的色彩对冲,形成传统宇宙观与现代性困境的思辨对话。在人物塑造上,可借鉴戏曲程式化造型,将侗族大歌队的环形队列转化为几何化色域,使歌者身体转化为文化传承的精神丰碑。针对年轻受众,开发“新图腾生成算法”,将铜鼓纹样、绣球曲线输入AI训练模型,输出既延续族群记忆又契合赛博审美的混合意象,激活传统文化的当代共鸣。
(四)搭建互动平台,推动多元传播
构建“创作-传播-反馈”的生态闭环,需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立体平台。线下建立民族艺术共生空间:在金秀瑶寨等传统村落设置驻创基地,组织村民与画家共同完成“在地性”作品,使织布机节奏、染布捶打声转化为创作韵律。线上开发虚拟共绘系统,允许全球用户通过触控屏添加民族纹样元素,集体生成数字壁画。教育传播方面,设计“移动美术馆”项目,将油画作品转化为可穿戴的苗绣光影装置,在东盟文化交流巡展中实现文化软输出。同时,完善评价体系,引入文化人类学家、策展人、社区代表组成多元评审团,确保创作既具学术价值又保有民间温度。
(曾令权,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公希萌,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