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浪潮中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9/10 18:55:33
来源:新华网

智能网联汽车浪潮中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字体:

  在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的浪潮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智能网联汽车不仅涉及传统汽车工程领域,还涉及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多学科的融合,这要求人才具备跨领域知识储备与技术整合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能够加速自动驾驶算法优化、车路协同系统研发等技术创新,提升我国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中的竞争力,并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方向发展。随着智能网联汽车在城市通勤、物流运输、智能泊车等应用场景的多样化,其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具备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既能够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变化,又能承担研发、设计、生产、维护等多重任务。因此,构建完善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培育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将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建立跨学科融合课程体系

  针对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多学科融合特点,职业院校需建立跨学科融合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应涵盖汽车工程、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核心领域,确保学生全面掌握不同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设计模块化课程,允许学生根据兴趣选择智能驾驶技术、车载通信系统、大数据分析等特定模块。此外,课程内容需与行业前沿技术保持同步,邀请业界专家参与教学以保证内容及时更新;课程教学设计应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鼓励学生通过实验、项目等形式,深入理解跨学科知识的实际应用,通过交叉学习培养综合性思维。

  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单一学科知识已无法满足产业发展需求,需推进跨院系联合教学与合作。各学科部门应联合设计跨学科课程,以项目为导向,注重团队合作,鼓励学生跨学科协作。例如,汽车工程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专业的联合课程,可让学生共同研究智能网联汽车中的数据处理、智能控制等技术;通过院系合作,既能促进各学科教师互动,又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学习平台;学校还可组织跨学科研讨会、竞赛、讲座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跨学科兴趣、增强岗位适配能力,培育适应产业多元化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推动校企合作实践

  为了培养符合智能网联汽车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深化校企联合研发项目,以此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可以与汽车制造企业、科技公司等相关企业合作,共同设立研发平台,围绕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技术进行合作研究——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学校输出理论知识,学生可参与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系统集成等多个环节,在实践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合作不仅能让学生提前接触行业前沿技术,还能加深其对产业实际需求的理解,促使其在实践中发展跨学科综合能力。

  高校还可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按照“一企一基地”模式设立校外实习基地,并邀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日常教学。通过这种合作,学生在大三、大四阶段有机会进入企业实操,参与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生产、测试和市场推广等环节,更直观地了解行业需求,如在测试环节学习自动驾驶功能的场景化验证方法。企业可根据学生专业背景(如汽车工程专业侧重车辆集成测试、计算机专业侧重算法优化)安排个性化工作任务,助力其将课堂理论与实际操作结合、提高动手能力。此外,校企实习基地还可作为共同研发、技术交流的场所,定期举办“企业开放日”“技术对接会”,进一步推动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加大科技创新培训力度

  高校应加大技术创新培训力度,开设专门的创新驱动技术课程。课程需结合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前沿技术,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内容,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高校可邀请行业专家、技术领导者授课,分享最新技术趋势,帮助学生掌握行业动态。此外,高校可通过创新实践课程鼓励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设置创新竞赛项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技术,激发创新动力。

  为更好推动技术创新,学校还可以建立企业主导的技术培训平台。企业可发挥技术创新优势,结合自身研发方向设计针对性培训课程,围绕汽车设计、智能控制等方面开展多层次创新培训;平台可定期举办技术研讨会、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学习最新技术并参与实际项目研发,企业还可提供实习机会,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创新应用。通过该平台,学生能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创新思维转化能力,同时推动校企合作深化,确保培训内容紧密对接行业需求,培育更多符合市场要求的技术创新人才。

  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未来交通的核心发展方向,正面临技术创新的巨大挑战与机遇。在此背景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尤为关键。通过建立跨学科融合课程体系、推动校企合作实践、加大技术创新培训力度等举措,可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突破能力,帮助其适应行业快速发展——这不仅有助于培育具备创新意识、跨学科知识储备、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还为产业技术突破提供坚实人才支持,如助力企业攻克智能驾驶长尾问题、优化车联网通信效率等。随着科技进步,教育体系需继续深化改革,建立更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如推行“学分互认”“弹性学制”,通过加强校、企、科研院所等多方合作,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相信在各方协同努力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将加速成长,为实现智能交通贡献更多智慧。

  (作者:施维振,烟台职业学院交通工程系)

  【基金项目】烟台职业学院2024年度校本科研项目“基于Apollo自动驾驶平台的智能车运动规划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24XBZC032)。

【纠错】 【责任编辑:李世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