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技术赋能美育创新:为时代新人培养注入鲜活动能-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9/10 15:01:55
来源:新华网

动画技术赋能美育创新:为时代新人培养注入鲜活动能

字体:

  美育是审美教育与美感培育的统一,是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着力点。随着跨学科融合趋势的深入发展,美育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从课堂实践到跨界创新,从技能传授到人文素养培育,其承载的时代使命日益多元,这也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动画技术作为兼具视觉张力与创造力的艺术形式,将其融入美育教学实践,不仅为传统美术课堂注入全新活力,更以直观生动的表现形态提升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体验。以动画技术为“数字画笔”,既能打破传统教学在时空与表现形式上的局限,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更能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审美感知,真正实现“以美育人”的深层目标。

  以技术为笔,重构美育表达维度

  动画技术的迭代发展,为艺术创作与美育教育提供了全新工具与方法论。二者的深度融合,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内在兴趣,更能从根本上提升美育质量与效果,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搭建重要平台。

  趣味性激活学习内驱力。动画以其独特的动态叙事与视觉吸引力,能够快速聚焦学生注意力,将美育课程从传统的单向传授转化为互动式体验。例如,在美术基础课堂中,教师可通过动画软件分步演示绘画技巧与色彩搭配原理,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象的动态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直观掌握艺术技能。

  技术赋能资源扩容与场景创新。传统美育常受限于教学资源的地域与时空限制,难以充分展现艺术的多元魅力。而动画技术的融入,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三维动画等手段,为学生构建沉浸式艺术场景:借助VR技术近距离赏析经典作品的细节肌理;通过动画短片动态还原文艺复兴、印象派等艺术流派的发展脉络,让抽象的艺术史变得可感可知。学生足不出户就能通过VR设备置身于世界各地的艺术场馆,与展品“面对面”,这种跨越时空的学习体验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艺术视野。

  互动性深化审美体验与理解。动画技术的互动特性,让学生从艺术“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通过VR技术沉浸于自主或他人创作的动画场景,学生能在多维感官体验中丰富审美感受;观察动画中色彩、形状、纹理随时间与空间的动态变化,更能领悟传统静态艺术难以呈现的“流动之美”。对于抽象艺术概念,动画技术更能发挥独特优势:比如以三维动画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榫卯结构,将晦涩的建筑美学转化为直观的动态演示,让学生在“拆解—重组”的互动中领悟传统文化中的工艺智慧与审美精髓。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美育的单向灌输局限,让艺术知识从“被动接收”转为“主动建构”。一些科技馆中的互动式动画展览,观众可以通过手势、语音等方式与动画内容互动,改变作品的色彩、形态,亲身体验艺术创作的过程,这种互动性极大地增强了观众对艺术的理解与记忆。

  以实践为基,架起文化传承与创新桥梁

  动画技术不仅是美育的教学工具,更是激发创作潜能、践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让学生运用动画技术参与创作实践,既能在动手过程中提升综合能力,更能以创新形式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

  创作实践培育综合素养。在动画美育课堂中,学生可全程参与从故事构思、角色设计到动画制作的完整流程。这一过程中,他们既要运用美术知识塑造视觉形象,又要借助文学素养构建叙事逻辑,还要掌握基础数字技术实现创意落地。例如,在“创意动画工作坊”中,学生团队合作完成的动画作品,不仅是艺术表达的载体,更是创意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的综合体现。而在“经典动画赏析”课程中,通过分析作品的色彩运用、构图节奏,学生的审美鉴赏力与艺术理解力也得到系统性提升。许多高校的动画专业设置了“动画创作实践”课程,学生分组完成从剧本创作到动画成品的全过程,在项目推进中解决诸如情节冲突设置、角色形象优化、技术难题攻克等问题,全面提升自身能力。

  技术赋能文化传承创新。动画美育的深层价值,在于以现代技术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学生深入非遗传承地采风,用动画技术将非遗技艺进行数字化再创作,既为动画作品注入深厚文化内涵,又让传统技艺在数字时代获得新的传播路径。结合非遗进校园活动,我们开展了“非遗动画创作计划”,产出的作品已在网络平台收获大量好评,正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生动实践。一些地方文化机构与学校合作,将当地的民间传说、传统节日等元素融入动画创作,通过短视频、动画电影等形式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到地方文化,也吸引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热爱。

  以融合为途径,催生美育新生态

  动画技术与美育的融合,不仅是教学手段的创新,更在推动教学模式变革、构建跨学科育人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美育生态注入全新活力。

  教学模式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创造”。在动画美育中,个性化学习路径、高效数字资源供给与实时反馈机制,让学生从“按部就班学技能”转为“自主探索创价值”。学校举办的动画角色设计竞赛、主题动画创作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完成从剧本到动画成品的全流程创作,有效提升创新思维、协作能力与实践本领。这种项目式学习模式,正是对新时代“知行合一”人才培养需求的积极回应。让学生自主策划、创作、展示动画作品,从最初的创意构思到最终的作品呈现,每个环节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提升能力。

  跨学科融合拓宽育人维度。动画技术本身兼具艺术性与技术性,其与美育的融合天然推动多学科交叉:美术功底支撑视觉表达,文学素养塑造叙事逻辑,音乐知识丰富听觉体验,计算机技术保障技术实现。这种跨学科学习过程,不仅拓宽学生知识边界,更培养其综合思维与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动画中的文化符号”课程中,学生既需理解不同文明的艺术特征,又要掌握数字技术的表现方法,最终形成兼具文化深度与技术精度的作品。

  在数字化与全球化交织的新时代,培养兼具审美素养、创新能力与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是教育的重要使命。动画技术与美育教育的创新融合,以技术为笔拓展表达边界,以实践为基激活创作潜能,以融合为径构建育人新生态,不仅为美育注入时代活力,更搭建起培养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重要路径。

  (作者:杨亮,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纠错】 【责任编辑:李世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