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建设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9/11 17:24:42
来源:新华网

学风建设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字体:

  良好的学风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能够引领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因此,加强学风建设,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面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校应积极推进教学模式变革,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化需求,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选择。其一,在课程设置上,高校要通过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选修课程,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课,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其二,在教学组织形式上,高校要大力推行小班化教学,打破传统的师生界限,营造平等、开放、互动的课堂氛围。例如,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灵活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注重启发诱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主动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能力。其三,在教学手段上,高校要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便捷的学习资源,突破时空限制,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其四,在教学过程中,高校要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例如,通过组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基层一线,在实践中感悟所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增强运用所学知识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举办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创意设计等活动,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满足学生探索未知、挑战自我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发挥教师引领示范作用

  教师的师德师风是学风建设的关键因素,对于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能够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必须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摆在学风建设的突出位置,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师德,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其一,高校要建立健全师德考核评价体系,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评价、职务晋升、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的刚性约束,引导教师加强自我修养,规范从教行为。其二,高校要经常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培训,通过理论学习、警示教育、先进典型宣传等方式,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深刻认识加强师德修养的重要性,自觉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立身之本、成事之基。其三,高校要发挥师德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树立一批师德高尚、育人有方、学生爱戴的优秀教师,用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感召广大教师,在全校形成见贤思齐、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其四,高校要不断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健全教师发展制度体系,激发教师潜心育人、矢志不渝的内生动力和责任担当。

  完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营造优良学习环境

  学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各部门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精准发力、久久为功。高校要把学风建设摆上重要日程,纳入学校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科学制定学风建设的目标任务、考核评价和保障措施,形成学风建设的制度体系,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其一,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既要立足当前,解决学风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探索构建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防止工作出现“过关”思想和盲目攀比、形式主义等问题。其二,高校要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教学科研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为师生创设良好的教与学环境。例如,高校要向学生免费开放各类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便利条件;高校要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智慧教室、智慧图书馆、智慧实验室等新型教学空间建设,为师生营造沉浸式、交互式的学习体验。其三,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掘各类教育资源,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等各类资源,推出一批富有教育内涵、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精品,以高雅艺术、高尚情操引领校园文化风尚。其四,高校要大力选树优良学风典型,宣传一批学习刻苦、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优秀学生,在全校形成比学赶超、共同进步的浓厚氛围。通过制度建设、环境营造、文化浸润等一系列务实举措,促进学风、教风、校风的互促共进,使优良学风内化为师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学风建设作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核心一环,需要全校上下形成合力,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唯有多措并举、标本兼治,才能以学风建设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作者:陈萱源,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第十一期)研究项目“新时代合作学习驱动学风建设的路径探索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SCU11036)

【纠错】 【责任编辑:赵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