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对话丨聚焦具身智能技术突围与产业落地,迈出从“虚拟”到“现实”的关键一步-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8/11 18:43:21
来源:新华网

前沿对话丨聚焦具身智能技术突围与产业落地,迈出从“虚拟”到“现实”的关键一步

字体:

新华网北京8月11日电(顾彦)8月3日,2025企业家太阳岛年会“人工智能场景化应用创新与产业落地论坛”在哈尔滨举行,论坛以“智赋百业 慧启千行”为主题,致力于搭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对话平台,共同探索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有效路径。

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载体,具身智能正加速在工业制造、医疗健康、生活服务等领域落地生根。在论坛的前沿对话环节,多位嘉宾围绕“具身智能技术突围与产业落地”的相关议题展开讨论,探讨具身智能如何迈出从“虚拟”到“现实”的关键一步。

“具身智能技术突围与产业落地”前沿对话

深入场景:2025年将是具身智能产业落地“元年”

顾名思义,具身智能简单来说就是“具有身体的人工智能”,能够通过与物理世界的直接交互,来感知环境、理解任务、做出决策并执行行动。今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重点培育、竞相布局的未来产业之一。

商汤绝影商务副总裁杨琳

商汤绝影商务副总裁杨琳认为,2025年是具身智能产业落地“元年”。“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人形机器人不只是会跳舞,还能够应用到工作生活的某些场景中,比如为你端咖啡、帮你拧螺丝,虽然还有点笨拙,但已经开始真正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深圳前海粤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轮值董事长史伟琦

深圳前海粤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轮值董事长史伟琦结合在农产品冷链物流领域的实践,阐述了具身智能技术在产业落地的应用价值。“冷库的平均温度在-18℃左右,夏天与室外的温差有几十度,通常又需要全天24小时轮班作业,可能还有货物或者冰块跌落被砸伤的风险,如果用上具身智能机器人,以上痛点就能够迎刃而解。”

“机器人可以自由穿梭、智能操作、高效作业,这样既不用担心工人面临安全风险,又能提高仓库运作效率、降低生产作业成本。”在史伟琦看来,在高/低温、腐蚀性、潮湿、水下等极端环境中作业,将是具身智能机器人在产业落地时的一大应用方向。

雷神等离子科技(杭州)有限公司董事长

雷神等离子科技(杭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孔德华认为,在一些特殊场景中,机器人可以“能人所不能”。比如将机器人用于空气消毒,特别是在防止传染病传播时,在如医院、养老院、地铁、办公楼等人员密集的场所,可以有效避免人员交叉感染、保障环境卫生安全。

技术突围:数据仍是具身智能落地的一大难点

从展厅、秀场走向工作、生活,具身智能正经历着从理论探索到实践应用的艰难突围。如何实现具身智能技术的关键突破,让其真正从“能用”迈向“好用”;如何推动具身智能产业落地生根,形成完整的商业生态与产业链条,都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数据是目前具身智能技术落地的一大痛点。”杨琳指出,想要让机器人拥有足够智慧的“大脑”,训练数据需直接来源于真实作业环境,通过动作捕捉等技术获取机器人执行任务时的感知数据、动作指令及交互反馈。但当前人形机器人的数量非常有限,能够采集到的数据量无法支撑训练。

面对“数据荒”的行业难题,商汤凭借在视觉信息处理、多模态交互等领域的积累,给出了以世界模型为核心的解决方案。“商汤刚刚发布了‘悟能’具身智能平台,对环境状态、物理规律、时序逻辑等进行建模,构建覆盖人、物、场的4D世界场景,通过第一视角+第三视角对齐训练,提高跨机器人、跨场景的泛化能力,推动具身智能加速落地。”杨琳介绍。

史伟琦则认为,具身智能技术落地的关键,在于如何与产业深度耦合。在他看来,机器人的研发和生产已经突破了技术门槛,但难的是,能否真正理解行业的真实痛点、满足现实生产中的复杂需求。只有真正深入行业、理解需求,机器人的应用才能够切实提高生产效率。

“目前我们做一个比较简单的、用于无人仓库的搬运机器人,就已经要根据场景需要做到防水、防潮、抗腐蚀、高频率作业,这背后是激光雷达、视觉感应、多模自主线路规划路径等多种技术的支撑。将来拓展到食品、种植、养殖等更多行业,就要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成本去打磨,针对这些场景打造适合的机器人。”史伟琦表示。

北京中科闻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用AI副总裁张志刚

北京中科闻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用AI副总裁张志刚认为,在具身智能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整个产业链上下游标准化的问题。“比如说像硬件的一些接口、还有各类通讯协议等,都还没有标准化、统一化,这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壁垒,不利于整个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他介绍,中科闻歌作为专注于认知与决策智能技术型企业,虽然不直接生产实体机器人,但也是具身智能的参与者、推动者,从技术侧和软件侧提供了支撑,通过企业级AI基础设施、产业上下游生态布局、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等,助力具身智能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快速落地。

畅想未来:具身智能技术演进有望催生新业态

得益于机器视觉、自然语言理解等技术的进步,具身智能机器人还将不断“进化”,在更多行业和领域落地生根。据国际机器人协会预测,2021年至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71%。中国电子学会预测,到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约8700亿元。

在杨琳看来,具身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或许会催生一些全新的行业。“比如我们在科幻电影里看到过的伴侣型机器人,或许将随着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多模态交互能力的提升,像人一样拥有记忆、产生情感,推动具身智能发展跃升至新高度。”

“相信高速发展的具身智能将推动人工智能与物理世界深度融合,开启一个全新的智能交互时代,为人类带来前所未来的美好体验。”杨琳还表示,商汤希望通过“悟能”具身智能平台,在环境感知、视觉导航、交互技术、生成多样高质数据等方面,为各类具身智能企业全面赋能,助力其打破虚拟和现实的界限。

史伟琦和孔德华均表示,见证具身智能技术“从无到有”之后,更期待相关应用能实现“从有到优”,不仅让危险的特种作业进入“硅基劳动力”时代,更通过智能体集群构建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型基础设施,助力智能化发展从虚拟辅助迈向实体改造的新阶段。

张志刚表示,具身智能正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但可以预见其未来的巨大市场潜力。“希望未来具身智能机器人可以和我们碳基生命一样,有手、有脚、有眼、有脑、有心,和我们一起感受世界、理解世界、服务世界。

对话主持人浙江九频道生产力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春

对话主持人浙江九频道生产力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春总结道,从多模态融合的“超级感官”,到大模型驱动的“智慧大脑”,再到高精度执行的“灵巧身体”,最终迈向网络化的“群体智能”,具身智能将不再只是作为“工具”的人形机器人,而是真正成为陪伴人们工作生活的亲密“伙伴”。

对于我国而言,发展具身智能已非“选择题”,而是关乎未来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必答题”。牢牢把握具身智能这一未来产业的“制高点”,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大动能。而基于技术沉淀与场景洞察的创业者,注定会成为这场革命的主角。

【纠错】 【责任编辑:徐曼曼 吴诗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