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一雷与HBSN:十三年磨一剑,国际顶尖外科学术期刊的崛起之路-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9/12 11:34:47
来源:新华网

毛一雷与HBSN:十三年磨一剑,国际顶尖外科学术期刊的崛起之路

字体:

  在医学领域,有这样一本期刊,初出茅庐却在医学领域迅速崭露头角——《肝脏外科与营养》(HepatobiliarySurgeryandNutrition,简称HBSN),而这本期刊创始人及主编,正是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的毛一雷主任医师。

  

  2007年,世界权威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刊发了一篇由主编撰写的编者按——《中国科学在进步》。文中指出,被SCI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数量与中国学者的科研“生产力”之间已出现严重失衡,打造本土学术期刊平台,以承接逐年激增的中国科研成果,成为亟待推进的重要课题。

  HBSN在2012年应运而生。创刊之初,毛一雷便将办刊理念确立为:以“展现中国医学研究优秀成果、推动中国研究得到公允对待”为己任,以“创办一本中西合璧、与时俱进的国际高水准外科学术期刊”为目标。

  融中西之所长,立学术新标杆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带领团队走过13年,毛一雷凭借深厚的学术素养与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期刊的选题策划、稿件评审、品牌塑造及学术影响力构建等核心环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在稿件来源方面,毛一雷带领团队以敏锐的学术嗅觉捕捉学科前沿动态,结合领域内的重大突破、热点焦点及交叉学科趋势,制定期刊的选题方向。团队坚守学术本位,始终将论文质量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为拓展稿件来源,团队在办刊前一阶段还采用“会中组稿”模式,在主要国际学术会议期间筛选优质讲题,通过精准对接潜力学者获取高质量稿源。

  在团队的严格要求和不懈努力下,HBSN逐渐成为国际外科界新兴的优质专业期刊,吸引了行业众多顶尖学者纷纷投稿。毛一雷介绍,编辑部近期收到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高质量论文,其中包括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投稿——该文报道了西方数十家顶尖医院联合完成的多中心研究成果。西方主流医疗机构的自由投稿,体现了国际同行对HBSN的信任与认可。

  在稿件评审环节,HBSN秉持国际化理念,构建国际同行评议机制,用严谨的审稿流程确保稿件质量。目前,HBSN编委团队已汇聚了来自15个国家的90余位肝胆外科和营养学领域专家,其中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学术医疗中心外科教授和外科实验室主任ThomasvanGulik教授和美国著名的TimPawlik教授等国际顶尖学者都受邀成为杂志副主编。毛一雷持续关注着全球范围内的新兴领域与研究热点,锁定在这些领域具有顶尖话语权的专家学者,主动邀请他们撰写稿件、发表评论、审核稿件,以更深层次、更广泛的方式融入HBSN的学术建设,从而不断为刊物注入前沿视野与权威力量。

  “毛一雷在期刊管理上的专注令人赞赏。”师从吴孟超院士、担任HBSN期刊的同行评审专家的肝胆肿瘤外科沈锋教授对此深有感触。他提到,HBSN提交给评审人员的所有文章,都会隐去作者单位、姓名等信息,确保评审仅以研究水准、稿件质量和临床价值为标准。同时,HBSN注重培育青年学者的学术规范,无论稿件最终是否被接收,作者都能从审稿人团队的意见中获益,助力自身学术水平提升。

  为进一步扩大HBSN的曝光度与影响力,毛一雷团队构建了国内外多元化宣传矩阵。团队还会依据每篇论文的核心方向,列出关键“主题词”,围绕主题词精准检索全球范围内在相关领域发表文章数量多、质量高的专家学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推送,确保优质学术成果触达目标受众。

  承时代之重托,在高压与高效中平衡

  毛一雷日常处于高强度、多线程的工作状态。他每天一起床就开始处理杂志稿件,早上7点左右赶到医院,开始查房、门诊或手术,有时甚至忙碌到深夜,才能结束外科医生的工作。即便如此,他每天也会抽出2到3个小时专注于HBSN期刊的事务。

  

  “走在路上、用餐时、查房间隙……我会见缝插针地规划期刊的各项事宜。”他举例道,“比如最近统计了审稿积极性,日本专家排在首位,韩国专家紧随其后,意大利专家排在第三,这是否意味着需要吸纳一些新的编委来激发活力?前两天在上海开会时遇到的韩国专家已经是韩国肝胆学会候任主席了,我当时只是口头邀请他加入HBSN编委,是否应该在两周左右发一封正式邀请函?下一步必须继续挖掘高水平的审稿人,这个得赶紧记到本子上……”

  在HBSN被PubMed收录、获得首个影响因子等重要时刻,毛一雷会在第一时间给那些曾给予帮助的人发送邮件,分享这些“小成绩”。在他看来,这不仅是表达感谢与尊重,更是想让对方知道,“你曾经帮助过的人,一直在很用功地做事情”。

  以质立刊,构建高水平学术阵地

  毛一雷指出,创办中国本土化期刊的终极目标是通过价值输出构建学术领导力,使其成为中国外科医生与科研工作者发声的重要平台。他以HBSN近期刊登的综述《2024年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流行病学最新报告:现状、趋势与挑战》为例。基于2024年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最新调查结果,结合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该综述系统总结了中国近30年乙肝防控的核心成果与面临的挑战,为全球读者深入解读了中国乙肝防控的现状,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复制的公共卫生经验。这生动诠释了本土期刊在价值输出与学术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HBSN正日益获得国际学界的广泛认可,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台湾高雄长庚纪念医院陈肇隆院士曾表示:“我们在与国际专家交流的过程中,经常听到HBSN的名字。它的存在,让华人外科医生在国际学术舞台上拥有了更有力的发声平台。”

  毛一雷为HBSN锚定的愿景是“成长为一本‘体面’的学术刊物”。他对此有着清醒而长远的规划,“我们不急于求成,只希望HBSN持续夯实学术根基,保持稳健发展节奏。”(干玎竹)

【纠错】 【责任编辑:吴诗萌 肖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