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鸡西市鸡东县,毕淑荣、张建军夫妇荣获了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称号。
“从来没想过能获得这么高的荣誉。”张建军脸上洋溢着自豪,从普通农户到“全国文明家庭”,这个东北农家的蜕变故事始于2010年。当时,他们拿出全部积蓄承包了200亩土地,靠着科学种植和机械化作业,当年就实现了盈利。“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富。”毕淑荣说。如今,他们的家庭农场规模扩大到4000余亩,每年优先雇用10余名家庭困难村民,人均年增收2万元。富了口袋不忘乡邻,正是鸡西市文明家庭创建成果的生动缩影。
在鸡西,像毕淑荣家庭这样获得全国、省、市“五好家庭”“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各类文明典型家庭有358户。他们用平凡生活中的点滴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文明家庭的深刻内涵,成为绘就鸡西幸福底色的重要力量。
如何让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更接地气?鸡西市妇联探索出了一条特色路径。
让典型“被看见”,让最美“做领跑”,激活城市文明引擎
在“勤廉龙江好家风故事分享会”上,鸡西本地家风传承人孙立动情的讲述着一家三代为志愿军守墓的感人故事,台下的观众潸然泪下。鸡西市妇联不仅积极选树各类家庭典型,更注重礼遇与传播,通过组织“最美家庭故事分享”“中俄家庭文化交流”等活动,让文明的事迹感动鸡西,让“最美”效应跨越国界,引领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崇尚文明的家庭风尚。
孙立讲述着一家三代为志愿军守墓的感人故事。 鸡西市妇联供图
一本家训集,一块家风牌,唤醒千家万户的“传家宝”
“没想到我们家的家训也能被选上。”鸡东县张大爷指着家门口“勤俭持家”的牌匾说。在鸡西,许多家庭门口都挂着一块特殊的牌匾——“家风家训牌”。这是鸡西市开展的“好家规好家训”征集活动成果,全市共征集家规家训3200余条,筛选出清廉、敬老等四类优秀家风家训,制成牌匾悬挂示范。鸡东县东海镇新华村建设省级改革试点村,其成功案例《以“铁梅传灯”点亮红色家风》在《中国妇女报》刊发,成为全省范例,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正在鸡西的基层治理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鸡东县东海镇新华村为村民发放家训牌。 鸡西市妇联供图
搭“幸福联线”,办“集体婚礼”,引领婚恋“新风尚”
2024年,鸡西市做为“家国同庆 见证幸福”全国万人集体婚礼的承办城市之一,再一次让文明婚俗新风深入人心。“参加集体婚礼既简约又时尚,特别有意义。”新人王女士说。
近年来,鸡西市妇联举办“缘定墨都 幸福联线”等婚恋交友活动12场,吸引军队、机关、高校等青年700余人参与,现场成功牵手73对,有效倡导了文明健康的新型婚恋观。
承办2024年“家国同庆 见证幸福”全国万人集体婚礼。 鸡西市妇联供图
建一个中心,联动N方资源,为家庭教育难题“开解药”
“之前总跟孩子闹矛盾,听了讲座后终于知道怎么跟孩子沟通了。”参加完家长公益课堂的李女士感慨道。鸡西市妇联构建了“1+N”家庭教育指导体系,通过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组建47名专家师资库,开发15门融合课程,595场家长公益课堂,让十万家长云端线下齐“充电”。创新“情景模拟+个案咨询”模式,已解决养育焦虑问题589例。精心培育了“致家长一封信”“家庭教育聊愈坊”“霞姐成长热线”“巴林特小组”等一系列关注家庭教育服务品牌,成为家长的“情绪加油站 ”。
深入鸡冠区西郊乡中心校开展家长公益课堂。 鸡西市妇联供图
立足家庭需求,困境守护兜底,暖心服务托起万家幸福
针对“一老一小”,鸡西市开展了“家庭服务双向奔赴计划”。培训养老护理、营养配餐等专业人才6000余名,为1万余户家庭定制育婴、保洁等个性化“服务包”,满意度达96.8%。
鸡冠花巾帼志愿服务队联动6家公益组织、106支巾帼志愿服务队,开展法律咨询、助浴助餐等16类服务,惠及“一老一小一困”社会群体,成为全省示范站点。
最令人动容的针对困境家庭的兜底项目:“百日攻坚”行动化解婚姻家庭矛盾379起,“两癌”救助项目为159名患癌妇女争取159万元救助金,“春蕾计划”募集善款400余万元,为2800余个困境家庭女童送去求学的希望,522名“爱心妈妈”与困境留守儿童结对,用爱照亮孩子们的成长之路。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个细胞都健康,社会肌体才能强健”,从一个个小家的变化,到整个城市大家园的文明升级,在鸡西,千万个像毕淑荣家庭一样的普通家庭,正用他们的“小家力量”共同绘就一幅生动幸福的文明“大画卷”。(本文有部分删减)
(采访报道组:赵莹楠 王秋晨 高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