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量子城市”不是玩概念-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8/10 10:28:33
来源:解放|思想

上海“量子城市”不是玩概念

字体:

  量子城市,正在上海越来越“火”。

  去年12月,上海量子城市时空创新基地落地复兴岛——这两天全球首个开放世界冒险岛活动“RED LAND”登场地。

  今年5月,量子城市建设首批先导应用场景落地曹杨新村,当时就引发关注。

  上个月,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部署以“量子城市”技术体系赋能城市治理,推进空间治理智慧化,审议通过《上海城市空间治理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暨量子城市空间智能建设实施方案(2026—2027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这标志着“量子城市”这一充满前沿科技色彩的概念从理念设想走向政策实践,标志着上海在探索未来城市空间治理模式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被视为上海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探索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最新实践。

  什么是量子城市?又为什么是上海?

图片

  它将实现“四个革命”

  关于量子城市,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我用“四个革命”,也就是“尺度革命、范式革命、敏捷革命、能动革命”进行阐释。

  (一)尺度革命

  从功能区块,到精细单元

  提到量子城市,就不能不提量子理论。量子理论的诞生,源于物理学家对微观世界深入探索后,发现经典力学无法解释微观层面的现象。

  正如《量子信息简话》一书中所言:“量子化是微观世界的本质特征。这就是‘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这个词的由来,它是描述微观世界的基础理论。在量子力学出现后,人们就把传统的牛顿力学称为‘经典力学’(classical mechanics)。”

  量子城市,也就意味着对城市的理解和管理,将深入到更小、更精细的层面。

  更重要的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城市,人的各类活动单元也是离散化的,这与微观粒子的特性具有相似性。这就要求在城市空间规划与治理中,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大尺度分区。

  在新技术工具的支撑下,我们有条件深入到“米”乃至“亚米”级别的精细化尺度,通过对城市空间的精准利用和运营,更好地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这是精细化管理的新层级、新能级。

  上海的《实施方案》就提出,“以建筑的‘间’和基础设施的‘段’为最小空间单元”,并将其界定为“米料”(以之对应的,是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的“语料”)。

  “米料”作为空间治理的基础语料,作为三维立体空间最小单元并挂载多维度属性,可用于训练空间智能大模型。这对于传统规划体系而言,下钻了2-3个数量级。

  (二)范式革命

  从传统范式,到“AI for city”

  量子力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牛顿经典力学所主导的范式。宏观世界、宏观物体的基本性质是由微观特性、微观结构所决定的,而描述刻画微观世界就必须使用量子力学体系。

  在城市规划与空间治理领域,类似的范式转变也正在发生。

  传统的处理大尺度功能分区关系为主的经典理论,难以刻画“米料”层面的基本规律。

  当下,科学界提出的“AI for science”理念延伸至城市领域,即“AI for city”。这意味着我们有可能运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依托算法和算力资源,重塑城市规划、发展和治理的范式。

  传统城市规划、空间治理,往往基于经验和简单参数分析。而在新范式下,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手段,能够实现对城市发展的更为精准的模拟。

  传统数字孪生更多是实现静态复刻,而量子城市体系通过AI大模型构建动态推演能力,有望构筑新一代空间治理标准。

图片

 (三)敏捷革命

  实现量子纠缠般的战略敏捷

  “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预言的一种重要现象,其产生基于量子叠加和测量这两个基本原理。借鉴这一现象,量子城市技术体系希望能够促进实体城市和数字孪生城市之间的无缝互动,实现战略敏捷。

  在城市中,不同区域、不同功能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例如交通流量变化,会实时影响商业活动的繁荣程度;而商业活动的调整,又会反过来影响人口的流动模式。

  就此而言,数字孪生体对实体要素运行的反应和反馈速度,就成为重要的治理参数。

  这也是为什么上海十分强调“战略敏捷”,要求城市治理体系能够对实时变化作出快速响应,实现空间规划与治理的一体化。

  做一具体类比,空间“米料”就是城市中离散变化的最小单元,如同城市空间所对应的量子。

  由于未来城市中人的需求、各类活动的高度变化性和不确定性,空间功能往往是可变、多变的,如同这些空间量子处于“叠加态”,在需求确定的时候“坍缩”为具体功能。

  “量子城市”技术体系希望能借助先进的感知技术和算力算法,实现对城市各要素之间实时互动的精准监测与分析,从而快速调整治理策略,更好地回应市民、企业需求,提升空间治理的效率与质量。

  (四)能动革命

  从刚性管控,到弹性涌现

  量子力学中著名的“测不准原理”或者“不确定性原理”,看起来充满了随机性,但这一哲学特性恰恰为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留出了空间。

  在城市治理中,完全依赖确定性的模型和计算是不现实的。

  城市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变化的复杂系统,人的行为和决策具有多样性和能动性。量子城市理念承认这种不确定性,并将人的主观能动性纳入其中。

  例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鼓励居民和企业发挥创造性思维,提出新的空间使用模式和运营方案。同时,城市治理者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治理手段,拓展和运用人工智能等底层技术所带来的新的空间治理“武器库”。

  以上四个维度,从尺度、研究范式、叠加纠缠到主观能动性,对应了量子力学范式在科学革命上的变化并映射到城市范式的转变中。

  由此,量子城市不能简单理解为使用量子技术改变城市,更不是“玩概念”。

  它通过借助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深度更新城市规划与治理的“武器库”,从而为超大城市空间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框架。

  它是对传统城市规划和空间治理模式的一次——

  系统性变革。

  (作者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公共政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焦永利)

【纠错】 【责任编辑:郭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