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进校园丨赓续探月精神 续写月球故事-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6/13 10:57:10
来源:新华网

科学家精神进校园丨赓续探月精神 续写月球故事

字体:

在古人眼中,月球是一个无法到达的地方,“嫦娥奔月”的故事既浪漫又大胆。2004年1月,中国探月工程正式启动,被命名为“嫦娥工程”。从“嫦娥奔月”到“嫦娥”揽月,中国科学家们靠什么攻坚克难,是怎样的精神助力他们实现既定目标,一步步将神话变为现实?6月12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嫦娥七号任务工程副总设计师邹永廖,以《谁在书写、谁将书写“月亮的故事”?》为题,为北京市第二中学通州校区的同学们讲述中国探月之旅。

关于月亮,中国人从不缺乏想象力。古有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苏轼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今有探月工程“嫦娥”“玉兔”。邹永廖由从古至今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讲起,展示了天体的演化、月球的成因。“作为地球的卫星,月球不仅承载着古老的传说,更激发了人们对它无尽的好奇。”他讲到,随着科技发展,人类不断借助更先进的观测工具,从而对月球的了解日益加深。

2024年“嫦娥工程”正式启动已20周年,从给月球拍照片,到首次在月球背面登陆,再到成功带回月壤,中国已顺利完成“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目标,为人类月球探索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邹永廖把这20年总结为中国真正书写出自己“月球故事”的时代,“中国探月工程开创了月球背面探测的先河,体现了当代‘嫦娥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印证了‘伟大的事业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的真理,实现了中国人的千年飞天梦。”邹永廖说,中国探月工程的实施和成功,大力弘扬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

未来属于青少年,中国人九天揽月的梦想仍在继续。邹永廖在活动中鼓励青少年“路且长,唯奋斗方能圆梦”,他表示,中国人已经书写了自己的月球故事,而且仍在继续“创作”之中。“我坚信,在座的你们中一部分同学,将会成为明天月球故事的书写者和创造者!未来,中国的探月故事也会更加精彩!”他说。

北京市第二中学通州校区团委书记朱见楠表示,此次讲座活动效果显著,是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融合的一种尝试。专家的分享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科学家魅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及航天科学的热忱,启迪科学理想,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理解科学探索需坚韧不拔,鼓励他们以科学家为榜样,坚定科学梦想,勇于追求真理,培养严谨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为未来成长奠定坚实基础。并希望类似活动多与学校活动相融合,实现教学相长的效果,助力学生们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本次活动是2025年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之一,由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校)和通州区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举办,活动旨在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扎实推进教育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实施方案》要求,推动北京市科协弘扬科学家精神课程体系建设,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用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铸魂育人,引导广大青少年走近科学家,了解科学家精神,崇尚科学,热爱科学。活动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北京市第二中学通州校区的大力支持。

【纠错】 【责任编辑:孙晓倩】